院系设置

  农学院

  学院历史 1958年甘肃农业大学设立农学系,设有农学、植保、土化和园艺四个专业。1971-1980年园艺、植保、土化三个专业先后从农学系独立。2001年农 学系更名为农学院,2004年与园艺系合并成立新的农学院。现有农学、园艺、农村区域发展、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6个本 科专业。

  学科建设 作物学和园艺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均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7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设施作物、作物保护和作物生态生理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 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和设施作物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深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25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6人,副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 级实验师1人,高级农艺师1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5 人、试验站长1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和“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6人,第二层次2人,甘肃省 “333人才工程计划”5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6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 技标兵”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6人。1人获得“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会奖励”,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

办学条件
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5600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3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870多万元;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 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节水工程研究中心、8个校级科研机构、1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 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科学研究。同时设有金苹果、富农、甘鑫等5项奖助学金。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获得10余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门省级精品课程, 5门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农学院被评为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 学院1958年本科招生、1986年硕士招生、1993年博士招生,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专家学者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为我国培养了6000多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2人、博士研究生56人。

  科学研究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9项,其中973、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 金、公益性行业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6项,合同经费11498.56万元,到位经费6000多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 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3部,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50余篇。

  培养能力 农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300~350人、硕士研究生70~90人、博士研究生20~30人。

  草业学院

  学院历史 1950年,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率先在西北开始了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64年成立草原本科专业,197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系,1992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业学院,198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草业科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原植物保护系(1959年建立植物保护本科专业,1980年成立植物保护系)并入,成立新的草业学院。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专家学者发扬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为中国草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学院自1953年起硕士招生,1984年博士招生,2003年开始接收博士后。

  学科建设 198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先后三次被教育部批准为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建立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草业科学、草坪管理和植物保护3个本科专业,其中草业科学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草业科学和草坪管理专业有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4个完整的人才培养层次。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综合实力一直位居中国大学农学本科草业科学专业第一名。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教授2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8人。有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人,甘肃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555创新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4人、第二层次人选1人,客座教授8人。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1人,二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5人。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草业科学和植物保护2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5600 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200多万元。有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武威黄羊镇牧草试验站、校内高尔夫草坪实训基地等6个实践教学基地。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人才培养 学院培养了国内第一位草业科学博士,草业科学领域的2位院士中,1位出自本学院,1位毕业于本学院。截止2011年,已培养21个民族的本专科生5841人,硕士生647人,博士生115人。在全国开设草业科学专业的31个院校中,20余院校的骨干教师毕业于本校草业科学专业。2002年以来,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综合实力一直位居中国大学农学本科草业科学专业第一名。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98名,其中博士生47人,硕士生141人,本科生1310人。

  科学研究 “十一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1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育成牧草、草坪草新品种7个。主编出版专著23部,主编、副主编教材11部。目前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

  培养能力 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120~150人、硕士研究生70~90人、博士研究生15~20人。

  动物医学院

  学院历史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源于盛彤笙、胡祥壁、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谢铮铭、陈北亨等众多著名兽医学家和教育家1946年创立的国立兽医学院,历经西北兽医学院兽医系(1950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兽医系(1951年)、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1958年)、动物医学系(1993年),至2001年更名为动物医学院。

  学科建设 学院兽医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2002年获得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下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医学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及相应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兽医硕士和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深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17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及高级兽医师5人。博士生导师26人(含兼职16人),硕士生导师48人(含兼职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动物医学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和“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国家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3人,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6人。3人获得“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会奖励”, 5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青年科技标兵”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优秀教师”5人,甘肃省“师德标兵”2人。兽医形态学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临床兽医学教学团队获得甘肃省“教学团队”称号。

  办学条件 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5600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3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870多万元;有1所动物医院和1个省级重点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2个合作办学单位,有18个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签订了互派毕业实习生的协议,与正大公司、禾丰集团等数十余家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实习与就业关系;有盛彤笙基金、朱宣人基金、周祖龄基金、正大奖学金、大北农奖学金、禾丰奖学金等近十项奖助学金。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甘肃省精品课程, 8门校级精品课程。动物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2009年,学院分别被授予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 学院自1946年本科招生,1953年硕士招生,1984年博士招生,2000年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007年培养兽医博士研究生。在六十多年的人才培养历史中,继承和发扬了盛彤笙、胡祥壁、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谢铮铭、陈北亨等众多著名兽医学家和教育家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为我国培养了7000多名兽医专业人才。

  科学研究 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际科学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部委项目等120余项,其中1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近1000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和参编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18部,主编各类专著、译著40余部

  培养能力 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150~180人、硕士研究生90~100人、博士研究生25~30人。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历史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办学历史较长,并在国内外畜牧学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学院。1950年4月,由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和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创建畜牧专业,随后成立畜牧系,历经西北兽医学院畜牧系(1950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1951年),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58年)、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1992年)、动物生产工程系(1993年)、动物科学技术系(1999年),至2001年更名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科建设 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具有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多层次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我国畜牧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生产与管理系、水产养殖系、动物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教学机构和畜牧系统工程研究所、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并设有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4个博士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农业部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学与生产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动物科学专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农业推广(养殖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为甘肃省饲料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评基地。

  师资力量 学院具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优良、研究方向稳定且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现有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6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在全国学术团体任理事以上职务10多人。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现有10余家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为甘肃省支柱产业(草食畜牧业)、特色水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广大教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求实的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教学、科研成果,近5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2项,有17项科研及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申请6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02篇,主编、参编出版了19部全国统编教材及专著和译著;到位科研经费2929.78万元。

  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学院现开设动物科学、动物科学(畜牧兽医方向)、水产养殖学3个本科专业。在读期间可报考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可申请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大学留学。完成本科学业后,本科生均可参加各类硕士研究生及硕博连读入学考试,继续在本学院或者全国报考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类研究生继续深造,也可以到国外留学深造。毕业时还可到行政与业务管理部门、各类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环保与进出口检验检疫等单位工作,学院将根据本科生的志向及家长的建议,向省内外用人单位推荐,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科研、设计、生产经营、动物(水产)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等管理与技术工作。同时,学院设立兰州正大畜牧兽医奖学金、禾丰集团禾苗素质教育基金、大北农助学金、普瑞纳奖学金、校友助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历史 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原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农业经济教研组,历经农牧业经济管理专科(1984)、农业经济系(1988)、经济贸易系(1993)、经济贸易学院(2001),至2004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目前,学院已成为学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之一,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36人,全日制研究生77人,非全日制硕士152人。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学等5个本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靠挂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班”1个。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1个,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学院已形成本科、成人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格局。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中青年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高级职称3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

  教学条件 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占地面积为527M2,下设电子模拟与分析实验室和手工模拟实训室,拥有800元以上的实验设备198套以及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用友ERP手工(电子)沙盘等综合性教学软件、教具20套(件),总价值达199多万元。承担会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学院资料室占地面积为114平方米,专业杂志186种,征订报纸45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科研需要。近年来,已建成7门校级重点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科学研究 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社科规划办项目等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70多部。

  工学院

  学院历史 工学院于2003年由机电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合并组建。目前学院在国家专业目录内招生的专业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8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为第一批次录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 学院2001年具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水土工程两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农业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授权(按农业机械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三个专业方向招生);2006年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农业工程(水利、机电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2010年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以优秀成绩通过省级验收。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90人,其中教授20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师中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名,入选省“333”、“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4名,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4名,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青年科技优秀人才1人。先后10多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和国家级及省级力学、电工电子、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测量等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和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等。多名教授在全国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机械电子等专业学会、学术团体和教育部教指委分别兼任理事、委员等职,分别在省工程决策咨询中心兼任专家委员会、在省水利学会、农机学会任委员、常务理事等职。多名教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泰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及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访问、研修、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

  办学条件 学院实验室面积4900多㎡, 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0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学院有农业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三个分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分中心所属5个实验室(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农机与汽车、CAD、力学校企共建实验室)、水利与土木实验教学分中心所属7个实验室(建筑材料、土力学、土工、测绘、水工、工程结构、节水灌溉实验室)及机械工程训练分中心,校外建有多个实践教学与研究基地(刘家峡水利水电工程 、兰州吉利汽车 、乌金峡水电工地 、天水星火机床 、兰州机床厂 、引大入秦工程、景电工程 、九甸峡水电工程 、张掖灌溉试验站、秦王川灌区)教学实习基地和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研究院水利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甘肃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基地、酒泉奥凯种子加工机械公司产学研结合基地等;设有大禹节水奖学金。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广泛联系与合作,参与《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教学改革 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厅级奖多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及重点课程30余门。主编教材6部,副主编及参编教材40余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在教学质量工程、“大禹班”、“奥凯班”办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参与全国教指委及行业教育协会专业规范建设,探索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 学院在54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严谨制学、求实创新的办学传统,培养了机电、水利土木类本科生6000余人,研究生200多人,水利水电、汽车运用工程继续教育本科生3000余人,每年考取国内知名高校和我院研究生近百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机电、水利工程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少毕业生成为行业知名专家、领导干部、企业家及业务骨干。

  科学研究 学院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专题2项、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7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培养能力 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近700人,硕士研究生60名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

  林学院

  学院概况 林学院于1986年建院,是我校唯一一所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林学系。在50多年的发展中,林学院形成了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教育层次、多学科、多方向,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林业教育体系。50多年来,林学院为我国培养了6000多名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硕、博士生100多人,本科生3500多人。

  学科建设 学院下设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三个专业,其中林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了森林经理硕士学位点;2000年获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林木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高、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团队。全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8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6人。4人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在全国性专业学会或学术团体中担任副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5人。甘肃省“333、555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1人获甘肃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1人获甘肃省林业10大优秀专家,1人获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3人获林学会第六届劲松奖,2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此外,为增强师资队伍实力,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学院还聘请了省内相关单位的12名研究员担任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办学条件 学院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现拥有组培实验室、显微镜观察实验室、树木标本实验室、林木病理实验室、种苗实验室、透图室、水土保持实验室、荒漠化防治实验室、规划设计室等九个实验室,总面积达到756m2,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200万元,部分功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树木标本室已加入中国植物标本馆网络,并被国际植物分类学会注册认可,国际代码为GAUF。我院具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7个,包括甘肃省水土保持局、甘肃省林科所、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武威治沙所、古浪县马路滩林场等,较好的满足了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的实验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16部,多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国家和省级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与此同时,学院专家、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奖5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推广奖等22项。这些项目逐步转化为实际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培养能力 学院年招收本科生180-200人,硕士研究生30-40人,博士研究生4-5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00余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2人,博士生9人。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历史 食品科学系于1988年成立,2004年院系合并后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1989年开始招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和食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各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工程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目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45人,硕士研究生165名,博士研究生12人。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2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2人、“555”人才工程3人。

  科学研究 学院在乳品科学与技术、肉品科学与技术、果蔬采后生物学与技术、果蔬品质与加工、粮油加工、发酵微生物、葡萄酒品质与酿造等多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其中在果蔬采后生物学、乳品科学与技术、牛羊肉加工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4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8项,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1 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农业部产业体系项目2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甘肃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2项等,累积科研经费825万元。此外,还承担地区性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8项,累计经费353万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8项,获得发明专利19项。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SCI 20篇,EI 10篇,ISTP 8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参编教材28部,其中全国统编教材9部。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乳品科学与技术、肉品科学与技术、采后生物学与技术、果蔬品质与加工、葡萄酒品质及酿造、粮油加工、食品微生物7个专业实验室,果蔬加工、葡萄酒酿造和乳品加工3个中试车间,累计实验面积4982m2,仪器设备总值1075万元。同时,建有甘肃省农畜产品加工贮藏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果蔬加工示范实验、甘肃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葡萄酒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甘肃省干酪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功能乳品工程实验室和甘肃省乳品行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省级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此外,学院还在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进出口商品检疫检局中心实验室、甘肃长城果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莫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淀粉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培养能力 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160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045名、硕士生165名、博士生12名。自1994年以来连续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专科和本科辅导班,已培养2600多人。学院已形成了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学院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70人、硕士研究生70人、博士研究生6人。

  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历史 前身为农学系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创建于1959年,经历了土壤农化系(198 0年),土壤与植物营养系(1987年),土壤与农业化学系(1991年),农业应用化学系(1993年),资源环境系(1998年)共5个时期,2004年1月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三级学位授权,教学与科研、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农、理、工、管综合发展的多学科学院。

  学科建设 学院设生态科学系,土地科学系、城乡规划系、地理信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5个系,资源与环境实验室、信息技术与规划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实验室,水资源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干旱区生态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所、土地利用管理研究所、土地资产管理研究所、耕地质量评价与建设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城乡规划研究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9个研究机构;有“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生态学”和“土地资源管理”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农业推广(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其中,“生态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设“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与“土地资源管理”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22人,实验师3人;有博士学位获得者9人,硕士学位获得者30人。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旱农国家攻关、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示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申请了国家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项目,获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12部;主、参编教材15余部;发表科技论文600余篇。

  人文学院简介

  学院历史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1954年原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3年,马列主义教研室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组合并成立社会科学部,并于当年正式招收学生。2001年社会科学部正式更名为人文学院。学院下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艺术教学部、公共事业管理系、法律系和中文系等5个教学系部和1个文科实训中心。

  学科建设 学院目前有公共事业管理、文秘教育、法学、汉语言文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39人。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教学,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品牌化、届次化组织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道德小品汇演、“人文之夜”系列学术论坛、高级职称教师系列学术讲座、模拟法庭审判、“法律文化节”、网络应用创意大赛等。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9项,校级奖励20余项。

2011年,学院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2个方向, 2012年开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2007年,学院获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学位点,当年开始招收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目前在校各类研究生128人。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一支年龄及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研究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其中专任教师61人,兼职教师22人。教授3人,副教授26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人选1人,获得“甘肃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者1人,获得“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者1人。

  科学研究 学院现有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西部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有甘肃省法学会农业法学研究会、甘肃农业大学农史与农耕文化研究所等2个专门学术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显著,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荣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二等奖2项,黄河文艺奖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0项,其他奖10余项。学院教师主编出版国家级、省级教材16部,出版专著15部,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学院历史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于2004年1月由原农学院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及遗传学、草业学院动物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生理生化,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普通遗传学、林学院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合并而成。学院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系由1995年经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大专)发展而来,分4个专业方向,1998年生物技术(植物)专业招生,2001年生物技术(动物)专业招生,2004年生物技术(生物制品)专业招生,2011年生物技术(生物质能)专业招生。到目前为止,学院已培养毕业生1500多人。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植物生态生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植物生态生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读研究生94人。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333”和“555”创新人才3人,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3人。

  办学条件 学院设有植物生物技术系、动物生物技术系、生物制品系、生物质能系、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系5个教学系和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制品实验室、生物质能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物统计与信息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总面积1680 m2,仪器设备300多台(件),总价值400多万元。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并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卡尼尔分校等美国大学共同实施《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培养生物学本科生,目前已有6名学生在国外大学学习,3人已获两国学士学位。

  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21世纪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学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获甘肃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4门课程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5门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15部,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30多篇。

  人才培养 自生物技术专业招生以来,已培养1500多名本科生,10多名博士生,150多名硕士生,其他各类生物技术人才300多人,对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 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专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10多篇被SCI收录。主编专著10多部。

  培养能力 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230~250人、硕士研究生40~50人、博士研究生4~6人。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历史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1月,其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校计算机教研室、计算中心;2001年3月,校计算中心与校网络中心、电教科合并,成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743人,专业学位研究生30人。

  学科建设 学院现设“三系三部一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网络技术部、教育技术部、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1个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授权点(农业信息化)。

  办学条件 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1260㎡,拥有800元以上 的设备1293台,总价值680.928万元,中心下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原理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与信息工程实验室。学院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并承担面向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和本院各专业的教学任务,负责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学校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7人(外聘5人),副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4人。

  科学研究 近年来,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学校创新基金项目4项。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厅级奖3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EI检索6篇;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校级重点课程15门。1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入选“2007年中国百名IT青年精英”,1人获第十三届“五四”青年奖,1人获2011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1人获首届中国信息化学术成果“优秀带头人”奖,1人获甘肃省“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

  培养能力 学院年招生69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20人。

  理学院

  学院历史 理学院原名基础部,组建于1978年,200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 2004年再次更名为理学院。学院2000年开办应用化学专科专业,2003年起开办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同年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2012年开办统计学本科专业。学院自招生以来,招收预科学生400余人,培养了近500名应用化学专业本专科生,学生广泛分布于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教学实验室2600m2,仪器设备价值400多万元。有校级教学实习基地1个、院级教学实习基地5个、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2个,有“农业资源化学与应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现有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化学实验中心等7个系(教研室),除了完成应用化学、统计学专业教学与管理外,还承担全校数理化公共基础课。

  师资力量 学院有专职教师61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 近3年来1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获甘肃省“园丁奖”。先后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项,获甘肃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建成3门甘肃省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先后承担了国家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厅局项目等30余项,获厅局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17部,副主编和参编30余部。

  外语学院简介

  学院历史 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前身为外语教学部,学院成立于1999年,下设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语言培训中心以及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学科建设 外语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学科和专业的良性互动。建立以英语语言、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翻译等学科整体发展的格局。

  师资队伍 外语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职教师53人;教授1人,副教授21人;留学回国人员10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4-6名;。有1人获得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奖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校级“优秀教师”,5人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5人获得校级“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6人获得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奖”,22人次获得大学英语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10人获得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办学条件 外语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善,建有7个数字化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和1个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拥有计算机的网络实验室1个,音像设备齐全、影视资料丰富;建有图书资料室1个,藏书5000余册,专业期刊23种(含外文期刊3种),声像资料106套,图书资料总价值9万余元;拥有农大附中和甘肃实验中专两个校外实习基地。

  教学改革 外语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院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学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外语学院获得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重点课程,校级教学科研课题验收10项。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个专业教学班,共计434名学生。目前已有20余名学生留学海外。

  科学研究 外语学院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12余项,其中通过教育部课题验收2项,省级课题验收4项,在研项目6项,5项科研成果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主编和参编教材15部,其中4部教材分别获2005年度和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在省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

  培养能力 外语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120~150人。

相近院校推荐

最新高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