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三考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当前位置:黑边网高考资讯高考新闻高考倒计时,九大学科考试内容改革都“改”了什么?

高考倒计时,九大学科考试内容改革都“改”了什么?

时间:2019-05-24作者:风飘过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高考计时,九大学考试内容改革都“改”了什么

就要高考啦,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

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报考人数约有975万人,录取约715万人,录取率约为73%。从数字上看,40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为改观,“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取得长足进步。不过,由于有形、无形的等级分类和利益诉求,高考竞争依然紧张激烈。近1000万家庭直接参与其中,至少为之努力三年,高考实为举国民众至为关注的头等切身大事之一。

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高考九大学科考试内容改革思路。

同学们,加油~

语文

作为对母语进行考查的学科,语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项中,除“体育”外,高考语文与其他三项都有密切关系。

高考科目组合方式直接影响高考语文的设计。无论是与以往统考九门中的语文相比,还是与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相比,新高考方案中统考三门中的语文的定位和功能有所不同。

首先,与以往统考九门中的语文相比,新高考语文的区分功能要有所提升。其次,与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相比,新高考语文的内容将更加注重基础性和共通性。作为统考科目,高考语文是所有考生必须参加的,考查的能力和素养是高校所有学科领域和专业需要的。高考语文的选材范围将更加广泛,在避免公平性问题、保证试卷难度稳定的前提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话题、不同体裁、不同组织形式的文本都可能进入试卷,使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脱颖而出。比如,考查的重点将由注重精读和细节变为精读、泛读兼重。考查学生面对各种来源、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材料快速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并做出自己判断的能力等。

通过几年的研究,考试内容改革方面已经在深入推进,通过情境化默写题、非连续文本阅读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等题型的研究与使用,为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改革做了充分保障。在新近修订的2017年考试大纲中,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比如在语文中增加了对思维和鉴赏能力考查的要求,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等。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更注重对高层级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查。自主招生考试,要结合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重点考查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是针对性更强、要求更高的考试,提高高考语文的信度和效度。

数学

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从那时起,新课程的理念就已经开始影响数学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数学试题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

课改后的数学课本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内容,同时对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删减。如将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部分知识、极限的概念引入了课本,增加了导数部分的知识内容;增加了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了削弱等。

近年来的数学高考试题以立德树人,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导向中学教学为命题出发点,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为支撑点和立足点,注重对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

突出创新应用意识

近年来的数学试题通过创设新颖情境,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展示了数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试题情境丰富,涉及农作物生产、大学生创业、工厂生产线质量控制、成语竞赛、海产品养殖方法、城市游客人数、酸奶销售等社会生活、生产的多个方面。试题情景贴近考生、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来源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数学不仅仅是应用的工具、思维的体操,更是一种文化。

近年来数学试卷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有的通过数学史展示数学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的通过向考生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体现数学既是创造的、发现的,也是不断发展的;有的通过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总结、提炼,呈现数学的思想性和方法论特色。

突出关键能力

近年来数学高考试卷全面覆盖中学数学的主干内容,在试卷结构和难度上保持稳定,并且针对不同地区考生的特点,合理调控试卷难度。试题命制的一个指导思想是要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数学阅读和表达、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在试题中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或者已知条件的数量简洁,或者得出的结果简洁,但中间的过程不变,运算的思路、程序不变,或者减少解答过程中数值计算的复杂性,更清晰地考查算理和算法。

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在命题设计中,考试内容和分数权重都与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结构相匹配,难题也都难在主干内容和重要原理、方法上。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突出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重点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数学教学本质。重视教材,重视概念教学,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深度学习的空间。避免超纲学、超量学,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英语

高考不仅关系大学入学新生质量,也关系社会长远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高考始终在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深化内容改革的同时,提升考试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在高考科目之中,外语一直是与语文、数学一起并列的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目前包含英、日、俄、德、法、西班牙语六个语种,但每年选择英语作为外语科目的考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9%,因此英语科在高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18年高考英语试题在深入理解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考查要求的同时,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强调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加强对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关键能力的考查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的试卷结构进一步巩固,全面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题通过恰当的选材和巧妙的设问,不仅考查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还考查考生交际能力、思辨精神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高考英语科全国卷既考查理解口头和书面英语的能力,也考查运用相关词汇和语法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听力部分通过10段录音材料和20个问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在材料的选择上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境。对书面英语的考查均在语篇层次进行,每套试卷均采用8个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语篇,分布在阅读理解、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部分,每套试卷的阅读总量与往年持平,体现出对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持续重视。阅读理解部分“四选一”和“七选五”由两种选择题题型构成,既考查理解文章具体信息进行简单推断与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又考查理解篇章结构和概括篇章主旨要义的能力;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三个考试任务的功能相辅相成,全面考查考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和语法等必备语言知识的能力;写作任务情境设置紧贴实际生活,侧重考查考生使用英语进行书面沟通交流的能力。各种题型搭配科学合理,全面考查英语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

2018年高考英语各套试卷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四翼”考查要求,在试卷结构设计上既有针对各单项语言技能的专门考查,如听力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和写作部分,也有针对综合语言技能的考查,如语言知识运用部分,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上,既有需要考生进行真实的口语和书面交际的任务,也有需要考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写作任务,体现了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其中短文续写新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政治

政治学科作为高考考试科目,除具一般社会科学的基本属性,还承担基本政治观点、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政治学科能力考查目标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考核目标划分以考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为依据,层级先后连贯但不包含;二是考核目标的描述更为详细;三是考核目标与考核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结合;四是强调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新课程高考的考试内容范围,按照新的课程模块设置,规定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和时事政治五个部分。对于设置选做题的海南政治单科模式,除上述必考内容,还规定经济学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三个模块为选考模块,考试时考生任选一个学科的相应试题作答。

近年来,为了在考试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2018年又提出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宪法和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反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命题指导原则是时代赋予政治学科的使命。

课程改革10余年来,政治学科新课程考试命题在题型选择、内容搭配、素材选取、设问、答案设置等方面,围绕加强能力考查进行实践探索,在如何反映新课程倡导的时代性、生活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主要包括:试题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营造真实问题情境,为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阐释或论证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等创造条件;强调对学生创造性地建构问题解决途径、得出新的结论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在参考答案的设置上,逐步引入分项分等评分方案,为学生预留更大的发挥空间等。

试题从合理性和片面性两个角度提供了参考答案示例,在此基础上设置分项分等评分量表(合理性角度)(见表2)。

表2 政治学科分项分等评分量

这种能力水平和知识要点兼顾的评分方案,有利于增加区分度,控制评分误差,更好地反映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提高能力考查的效度。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政治学科在考试内容改革和能力考查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为,在考核内容上,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和政治生活内容一样得到重视,并且强调了生活与哲学的结合。这样一方面突出学科政治方向,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政治认同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强调学科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克服单纯的时事政治考核倾向,引导学生培养学科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同时学科内容的生活化和时代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在能力考查上,围绕上述目标,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吸收心理学基本理论、认知科学、学习理论和教育测量理论成果的能力考查目标体系,初步摸索出命题立意、选材、设问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设置等方面与考核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为能力考查的实现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加强能力考查的考试命题取向,能有力地影响中学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

历史

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的基本科目,特别是作为文科类学生的必考科目,其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也经历了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历程,在人才选拔、价值引领和引导中学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在内容设置上进行了重要调整,首先是将旧课程必修内容中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内容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成长和思想文化的专题模块重新组合排列;其次是在必修模块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制度及民主思想等内容,同时删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部分知识点;最后是增设6个选修模块,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

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高考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试卷结构及形式等也在此次改革中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首先,必考内容中的知识点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设置,但为了能使考生建立起历史时序观,知识点的排列并不采用专题模式,而是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部分,每部分涵盖相应的中国史和世界史考查内容。其次,历史试题仍然是文科综合测试的组成部分,科目内试题分为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必考模块由客观题(即选择题)和主观题构成,注重对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选考模块则均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考生可从几个选考题中选一题作答,在考试中获得更多选择余地。最后,必考模块的考查内容与以往相比覆盖面有所缩小,一些涉及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知识点调整到选修模块进行学习,不再作为必考内容,这有效减轻了中学师生复习备考的压力。

注重考查历史思维品质

历史学科鼓励学生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体现思考的创造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试题更注重体现思辨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尤其是加强了对逆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抽象思维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历史的曲折性和进步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并能以史实为圆心,将思维进行迁移和延伸,从而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历史规律,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为此,历史试题的设计力求把学生从直观性的学习领域带入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历史学习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强调学科综合能力考查

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比较强调对社会科学共性思维的考查,随着命题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成熟,历史学科更倾向于在试题中体现自身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体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分散的知识点和史料线索,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如全国卷设置了专门的学科内综合题,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中提炼共同主题,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种题型一般设置两个以上的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的多层次设问方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有效区分。同时,考生的作答需综合运用联系、判断、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方法,凸显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配合。

增强试题探究性与开放性

历史学科命题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一阶段的试题与以往相比,增强了情境的探究性与设问的开放性,要求考生面对试题时能主动、多角度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合理论证,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结论,进而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此,全国卷设置了专门的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史料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当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这实际上锻炼了学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史论结合的动手能力。开放型试题的评分参考不设标准答案,采用等级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根据具体试题划分得分区间,并在评分标准中给出示例,这种做法增强了评卷的可操作性。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在高考试题中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历史试题基于新课程考核目标,着力将考查新时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思想素质反映到具体试题的设计中,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会聚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学科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层面发挥的独特作用,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考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与自信心。

重点考查国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学习国史、党史等,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增强历史意识,学会历史思维,自觉培养历史眼光,还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内容覆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明传承,囊括了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持续探索,融汇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地理

贯彻落实改革精神,近年来的地理高考充分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对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素养考查,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考地理试题充分挖掘试题内容、素材和情境主题等反映价值取向的重要承载,达到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的目的,通过地理试题的设问,升华现实问题,力求用新思维、寻找新途径使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思考和参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使地理高考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融汇地理学思想方法

试题的立意决定试题的“气度”和“格局”,试题融汇地理思想方法的数量与深度,决定地理试题的品位与质量。这不仅有利于选拔人才,而且对于将地理教学引领到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浸润学生的地理思想方法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体会运用地理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一览众山小”的精妙,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地理高考的内容与素材选择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地理高考在试题和情境创设、设问、答案撰写等环节注重自然、贴切、不贴标签和润物细无声地融汇地理学思想方法。区域思想、尺度思想、人地关系思想、地理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区际联系思想等在地理高考中融汇,使地理高考具有了一定“气度”和“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试题的品位与质量。

加强逻辑思维考查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进行观察,有条理地推理、概括与归纳,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地理学科独特视角。

注重发散思维考查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任何考生都能有话可说,考生可以根据试题给出材料的提示,从多角度思考,这种试题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表达的空间,既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2018年地理试卷提高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物理

2004年实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颁布实行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发生较大变化。在教学目标方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调整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结构,将物理学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划分为若干个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学生的个性;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并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对高考物理提出新的要求。2007年,开始实行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物理科调整了考查内容,实行必考加选考的试卷结构,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加强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探究能力考查的研究和实践。

突出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这段时期高考物理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突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各套试卷中增加定性理解的试题,适当减少复杂的运算,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试题注重物理学科素养导向,要求学生从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整体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能清晰、系统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近几年来,高考物理注意加大源于教材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比重,引导教学回归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

增强综合性,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和素养

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认知结构,鼓励学生从整体上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高考物理不仅要考查核心概念的内容,而且要考查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综合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物理进一步丰富试题的呈现方式,采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多种方式,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考查学生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增强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段时期高考物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试题的情境化,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

化学

2004年,我国进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成为编写教材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以及发展的需要。

为体现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采取如下措施。首先,为充分体现高中化学的基础性,将化学1、化学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设置为必考模块,保证学科的共同基础。其次,对于反应原理、物质结构性质及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等内容,选取反映现代化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知识,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性。最后,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为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三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三个模块中任选一个进行作答。

从定性到定量,深入考查化学反应原理

为提高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化学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标准》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增加了盖斯定律、平衡常数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化学反应变化的认识上有定量概念。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考试大纲(课标版)》将这些内容列为必考内容,并将之作为考查的重点。

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内容可分解为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层次,其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原子结构与性质:能级与轨道、电离能、电负性等。②分子结构与性质: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等。③晶体结构与性质:晶胞、配位数、空间占有率等内容。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逐步到位的思路,2007~2010年没有完全覆盖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没有考查晶体结构的计算等方面的内容。2010年以后,为进一步体现该模块的特点和保持选考模块难度的均衡,逐年加大力度考查晶体结构相关的分析和计算,这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试题的编制上,逐渐探索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阐释,要求考生能在基础结构的理论上,分析陌生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对应关系。

从传统到现代,适度考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进入20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物理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现,有机分析测试技术促进了对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的研究,使有机结构测定和分析实现了微量、高效和准确,这些分析测试技术包括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色谱以及X射线等。《课程标准》下的“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试题适度考查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现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例如要求考生利用质谱的数据分析化合物的分子量进而确定物质的分子式,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并判断有机物的结构,等等。

近两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从生产或研究中的真实过程中选取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呈现真实的化学问题,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反应原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融合于试题之中,要求学生以中学基础化学知识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最近几年的真实问题情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生活应用情境

①饮食方面。以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解释日常饮食中的现象和问题,例如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调味品的成分及作用机理、如何利用抗氧化剂保存食品等。

②药物方面。化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开发了数以万计的新型药物,治愈了各种疾病,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最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涉及的药物包括2017年第Ⅱ卷第36题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比索洛尔以及第Ⅲ卷抗肿瘤药物氟他胺等。

③材料方面。化学制造的材料为现代电子设备提供优异的光电性能,极大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考查的材料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如2010年的PC、2016年的氰基丙烯酸甲酯;新型光电材料如2017年第Ⅰ卷的碘酸钾非线性光学材料和第36题的有机光电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例如2017年第Ⅳ卷的金属富勒烯超导材料。

④生活中的电化学装置。生活中应用了大量的化学电源,如最常见的各种一次性电池(如锌锰干电池)、电子设备中的可充电电池(如手机中的锂电池)和汽车中的铅蓄电池等。为考查电化学原理,高考化学试题经常呈现新型的电化学装置,例如2016年第Ⅱ卷的海水激活Mg-AgCl电池、2017年第Ⅲ卷的全固态锂硫电池、2015年第Ⅰ卷的微生物电池等。

化学历史情境

学习化学研究历史和过程是获取研究思路和灵感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领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使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形成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例如2017年呈现了历史上不同科学家推测的苯的三种结构,渗透了化学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选取我国科学家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巨大成就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国家在化学化工等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有利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弘扬爱国精神。例如2012年海南化学第20题的试题情境为工业制碱,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碱方法,从索尔维制碱法到侯氏制碱法,这既展示了不同科学家不断创新的思维方法,也渗透展示了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强大的爱国情怀。

工业生产情境

①以天然物质为原料生产目标物质。化学工业生产主要是将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转化为工业品或者生活必需品,教材中涉及的工业生产包括海水提溴、氯碱工业、电解制铝等。例如2015年以天然铁硼矿为原料制备硼酸。

②将废弃物质转化为可用物质。废弃物质的综合利用是绿色化学思想的体现,将其作为考查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认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2017年从废钒中回收V2O5、利用废铁屑制备絮凝剂聚合硫酸铁。

③工艺条件优化问题。当某种物质的实验室制造技术成熟之后,需要在工业生产阶段进行工艺条件的优化,使其生产效率最大、成本最低。例如2016年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腈、2014年乙烯水合制乙醇,呈现工业开发中工艺条件对生产的影响,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并优化工艺。

科学研究情境

科学研究前沿通常是高精尖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能与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差较大,超越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所以挑选科学研究情境,要遴选与中学所学相近的内容,贴近学生水平实际,删繁从简。高考化学中的科学研究情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新的合成方法。合成化学是制备各种特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化合物和材料。新的合成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绿色、经济、高效、高选择性,并且更加精准和环境友好。例如高分子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原料的对苯二甲酸酯通常是由石油化工中的对二甲苯(PX)氧化得来,而2016年第Ⅰ卷的情境是新型的生物质方法合成对苯二甲酸酯的新路线。

②新颖结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衍生功能。目前对新型结构及功能的研究是一大热点,例如从富勒烯、碳纳米管到石墨烯,不断探索碳单质及材料的新结构和新功能。如2017年第Ⅳ卷中的新颖结构超导化合物K3C60。

③新型催化反应。有些合成反应已经应用到工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但由于其对生产、生活的重大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其反应速率的研究持续进行当中。例如氨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对合成氨的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不断开发出各种新型的催化剂。2017年第Ⅳ卷的电催化合成氨就是其中一种全新的尝试。

生物

生物高考命题在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点的同时,努力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遵循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的理论,关注难度、区分度、效度、DIF等指标,在原创性、科学性、规范性等方面下功夫,以便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做贡献。

生物科学的素养是考生进行个人决策和参与社会事务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不具备生物学素养的公民,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高考生物学科所定义的关键能力,是生物高考中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考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高考课程标准卷的设计在围绕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等展开的同时,对生物学科的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也进行了考查。试题不但从一般层面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也尝试考查学生对生命过程进行深度、全面思考的能力,这种设计理念不但可以很好地引导中学教学,也有利于区分和选拔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生命过程是否能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是衡量考生生物学科素养高低的一个指标。

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生物学科要求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生物学科也要求考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得出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实验试题对考生提出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这不但有利于高考区分功能的发挥,对于改善中学教学不重视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较多关注“背”实验、“记”实验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利的。

未来的生物高考也将在“变”与“不变”中前行。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生物高考将努力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在不断完善生物高考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和引导教学的命题指导思想,做人民满意的生物高考。

高考倒计时,九大学科考试内容改革都“改”了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小编推荐

1.家长高考百日冲刺寄语 高考祝福语

2.高三高考百日冲刺发言稿 誓师大会演讲稿

3.女生单招专业 什么专业适合女生

4.鼓励孩子高考百日冲刺的话 鼓励祝福语

5.2023安徽公办二本大学名单 什么二本好

6.严重被低估的6所大学 没名气但很牛的院校

7.2023十大好就业专业 什么专业热门吃香

8.河北2022成人高考(延考)几号考试 注意事项有哪些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9-2029 https://www.heibian.com 【黑边网】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