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三考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当前位置:黑边网高考资讯高考政策适应性测试助新高考平稳落地

适应性测试助新高考平稳落地

时间:2021-03-23作者:毛z豆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新 闻 背 景


一场特殊的演练


2021年1月23日—25日,辽宁、河北、重庆、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广东8个第三批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市统一进行了一次高考适应测试的考试,共约330多万名考生参与了这次新高考全流程“模拟演练”。


此次考试的考试科目、时间安排、考场环境等与真实高考对标,试卷评阅、考试成绩公布后,还将进行模拟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演练(以上几项工作统称为适应性测试)。考试采用“3+1+2”模式,“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科,8省市考生统一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试卷;“1”指的是从物理和历史中选一科,由各省市自行命题;“2”指的是从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4科中选两科,由各省市自行命题。


考点安排和考场组织工作参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高考进行,各省市原则上每10个普通考场设1个备用隔离考场。各省市在疫情防控、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方面都做了精心的部署安排。


1、开展适应性测试有助于考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考试方式和内容


第一,通过适应性测试,考生了解了新高考试卷的结构,有助于稳定高考复习备考秩序。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高考试卷结构有比较大的调整,一是全国统一命题的语数外三科试卷结构有变化,设置了一些新题型;二是原来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合卷考试的文理综合科改为6个单科分卷进行考试。这些变化到底是怎样的?这是考生、家长和学校都高度关注、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这次适应性测试明确了新高考各科目试卷的题型、题量和赋分等试卷结构,大大缓解了考生和教师对不确定性的焦虑,稳定了复习教学秩序。


第二,通过适应性测试,考生了解了考试的过程,有助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新高考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考试科目的选择性,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也从以往大家一起考变成了部分科目分开考,会出现同班同学考试而自己不用考的情况,考生可能会产生等待焦虑,经过适应性测试后,考生对考试过程有了直观感受,可助考生调整心理,在正式考试前保持相对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更好地参加高考。


第三,通过适应性测试,考生了解了试题的考查方式,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复习,有助于高中学校提高备考组织能力。新高考采用新试卷,考生对新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和命题导向是十分关注的,同时,这届高考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段时间不能在学校集中上课,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适应性测试使得考生更了解自己学习短板和薄弱点,考生和高三教师进一步了解考查要求和试卷风格,能更好地进行复习备考。


第四,通过适应性测试,考生家长能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规则和填报系统的使用。接下来,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还要组织适应性测试的模拟填报志愿,由于将实行新的志愿设置方法,填报志愿将有较大变化。广东等省份实行院校专业组模式,考生在普通本/专科批次可以填报45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考生和家长了解志愿填报规则和填报系统使用非常必要也很重要,这也是开展模拟填报志愿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由于适应性测试的成绩不是最后高考成绩,模拟填报志愿的计划也不是最终招生计划,所以这次适应性测试成绩与高考的实考成绩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数据与高考时会有较大的差异,不宜完全作为高考报考时的参考依据,考生家长不需要在这方面过于关注,更不必要纠结、焦虑于具体结果。


2、开展适应性测试有助于考试机构和高中学校 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组织形式


第一,通过适应性测试,可以选择更优化的考试安排方案。一是考试科目和时间安排的调整优化。实行“3+1+2”的高考模式,考试的时间比原来有所增加,目前8省市均采用增加一天安排选择考的做法,就是语数外考试时间还和原来一样,原来第二天(6月8日)上午安排考文理科综合的时间改为安排考物理和历史,高考第三天(6月9日)开考4门选择考再选科目,上午考化学、地理,下午考政治、生物,每科考试时长75分钟,上午/下午的每两科之间间隔75分钟。二是考场编排的优化。从以考生为本出发,在考场编排方面,所有考生始终安排在一个考点进行考试,语数外再加上物理或历史共4个必考科目,可以安排在同一个考场同一座位。由于每个考生选择的再选科目不一样,在考试的安排上,我们把所有考生安排在同一考点,但是再选科目的考试座位就需要重新编排,可能安排在同一考点的不同考场进行,部分考生可能上下午两场考试不在同一个考场(试室)。三是监考员安排的优化。监考是高考能否严格、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监考员保持充沛的精力有助于保障考试任务平安完成,因此,在一天里进行4门再选科目考试时,监考员安排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从实际操作情况看,比较好的主要有两种安排方式:第一种,每个监考员最多安排上下午各一场考试监考,这样安排两场考试监考员之间(收发试卷)不会交叉,时间较宽裕、组织更有序,监考员负担不重;第二种,监考员同时监考上(下)午全部两科考试,第一科考试后,由考点派出专职考务员到各考场收第一场考试试卷、发送第二场考试试卷,这样安排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略低,但是监考员连续监考压力和负担较大。四是考试实施的优化。这次适应性测试考试,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织实施的,在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做好考生管理方面,在再选科目考试中,如何安排相连两场考试考生进出考点考场、如何安排参加第一场考试后还需参加第二场考试的考生轮候休息,以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置等方面,都积累了有益经验。


第二,通过适应性测试,检验了考试试卷印刷的保障能力和试卷流转的工作机制。由于新高考均按单科分卷组织考试,试卷需要按9个科目分开印制、封装和保管,和原来相比,印刷量和试卷袋数量均增加了,这对高考试卷印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按新的要求做好试卷流转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通过适应性测试,检验了命题工作机制和命题水平。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中,部分省市是第一次组织高考相关命题,各省市高度重视,大力抓好命题教师队伍建设。这次考试,对命题队伍水平和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为命题更好地落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体现课程标准、反映教学实际、突出能力立意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四,通过适应性测试,检验了评卷工作的统筹能力和工作机制。新高考每个选择考科目的题量比以前综合科合卷时增加了,这对评卷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大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人员管理、数据安全、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机制。


第五,通过适应性测试,可以检验志愿填报系统、投档录取系统等的功能和安全性。考生、家长对高考的获得感、幸福感最终是落在录取上,新高考志愿设置、投档录取方式都改变了,相关的志愿填报、投档录取信息系统也相应作出了调整。新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改革要求、确保安全高效,非常有必要通过模拟演练来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排除风险隐患,确保高考招生录取安全,确保高考公平公正。


此外,开展适应性测试也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适应新高考。“3+1+2”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对高校来说也是全新的探索和挑战,为更好地选拔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具备应有知识能力的合格新生,平稳完成招生录取任务,招生高校需要通过适应性测试,更清楚地了解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情况,规范设置考试科目组要求,科学安排分专业组的招生计划,为高考综合改革保驾护航。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统考科目试题评析]


语文:体现时代特点和价值导向


苏祖祥


本次高考适应性测试,从语文试题看,体现出强烈的导向功能,并进而为下一阶段各方面工作起到诊断作用,具体而言,试题体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紧跟时事体现时代特点


作文题目要求根据有关抗美援朝的材料完成一篇主题为“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征文。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既有政治、军事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又有铭记历史、不惧威胁的斗争精神,还有以战止战、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征文应结合当下国际局势,紧扣“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谈感受与思考,从感性到理性,从军事到政治,从历史到现实,从民族到个人,写出历史对现实的镜鉴意义。


体现学科融合和广博视野


现代文阅读Ⅰ的第一篇文本是科技史学者江晓原的一篇文章,该文从伦理道德、科幻电影、军事运用、未来趋势等角度切入,讨论当下十分火热的人工智能话题,给我们带来警醒,无形之中也会给考生带来新的思考。高科技是一种没有自我判断能力的工具,人们应该善加利用才有可能造福人类。第二篇是小说家韩少功的一篇文章,该文从文学艺术、社会历史、心理情感、科学技术等角度,认为人类独特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艺术想象是人工智能无可企及的,并高举人本主义的大旗,相信人具有掌控工具的强大能力。设置的三道选择题,分别考查关键信息、逻辑推理、延伸拓展等能力;两道主观题,分别考查论证方法和文意理解(此题具有开放性,利于考生作答)。五道题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阅读选材变中求新


现代文阅读II的两篇文本是著名学者金克木的随笔和自评。这个板块通常考查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散文,此次考查随笔(广义散文之一种)和自评(文体常识),可算是变中求新。其实,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高考的每一个板块,都可能面临着变中求新的新文本、新考题、新考点。随笔这种文体在教材里是作为广义散文而出现的,而文体常识梳理所涉及的随笔、小品文、小说等,也是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教材作为例子,体现课程标准的核心,考试作为检测手段,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每一个单元,应成为教学的常态化要求。试题设置的第一道选择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体现文学类文本的考查重心;第二道选择题进行拓展迁移,文本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颇具匠心;一道主观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另一道主观题考查文学评论要点,鲜明体现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文体特征。


古诗文弘扬传统传播经典


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变化最小,由三个部分组成: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此次文言文阅读文本是《汉书·霍光传》,分别考查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翻译,还有简答题,一共20分;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唐代诗人张说的七律《幽州新岁作》,分别是文意理解和表达技巧赏析的选择题、概括思想感情的简答题,一共9分;名篇名句默写分别考查唐诗(杜甫、李商隐)、元曲(马致远),一共6分,兼顾文体和时代的多样性。经典的稳定性决定了考查手段的稳定性,这可能是命题组的初衷。


(作者系湖北省仙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数学:引导教学从刷题套路走出来


余锦银


本次数学考试充分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改革思路,给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复习备考带来很多启示。


数学考试命题体现课程改革导向


注重数学高阶思维培养。这次数学考试凸显了思维启发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例如试卷中关于立体几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第11题、13题和20题,这三个题目反常态呈现,只考初步知识,没有线面、面面关系,没有空间角、空间向量等传统考查内容,而是回归立体几何教学本源,考查展开图、圆台体积以及一个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背景的立体几何新定义问题。其中立体几何解答题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重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具有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能脱颖而出。这警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灵活多变,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回归本源,回归基本概念、定理、原理。“题型+套路”的教学只能增强学生的模仿、记忆能力,培养不了高阶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


在开放性试题中考查基础知识。本次考试注重数学学科核心内容的考查,比如数列、三角函数等核心内容都涉及了,但是这次试卷的前三题有些学生不太适应,第一个集合题没有具体集合的“交并补”,而是回归到抽象的符号运算;第三题出了一个逻辑推理题,这是新题型。同时在填空题中出现结论开放的题型,是想考查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在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的基础上生成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这种开放性试题是一种新尝试,也是一种新导向。


凸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本次数学考试通过核心考点体现基础性,知识点不再是一个个地考,而是一块块地考,通过不同模块考点交汇体现综合性。比如第12题、22题,将导数与三角函数放在一道题中考查,需要学生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第16题,将正态分布问题与物理学科实验结合,考查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题型的创新性还有方法创新、思维创新,这些都是新高考的考查方向。


改变教学策略,从不适应走向适应


本次适应性测试的考试,带给考生和一线教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要改变“刷题”的战术。考完这次适应性测试,很多学生感慨“刷题没用了”。长期以来,高考复习常采用“题型+套路+大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学生思维僵化,怕“新”不怕“难”。其实,“舒适区”的简单题不需要大量练习,“学习区”的中档题只需要熟练即可,“困难区”的难题仅靠大量练习很难突破。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公式化、程序化“模仿、记忆”的怪圈中跳出来。改变把习题按知识类型和题型套路分类的做法,而是按习题内在功能将其分为基础知识组、思想方法组、思维品质组和综合能力组,变题型训练为功能探究。


要基于教材、回归数学本源。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回归课本基本概念、原理,知道高考试题的来龙去脉,领悟教材知识与高考试题的内在联系,养成从教材到高考、再从高考回到教材的良性循环的复习习惯。


加强考点融合与真题研究,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这套试题体现了大融合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历年高考真题都是考试中心命题组成员的智慧结晶。与其训练模拟题不如多研究真题。教师可结合课本练习题,尝试把历年高考中的考点嫁接、融合,从题型、方法、思维上加以改进,生成新的试题。指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进行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提炼,让学生从思想上去揭示知识、问题及其解法的本质,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意不同。整套试卷较好地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的关系,若师生的提前“不适应”,能换取对新高考试卷命题形式与考查核心内涵的“适应”,这次适应性考试便达到了最根本的目的。


(作者系湖北省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英语:情境化设计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张礼金


本次适应性测试的英语考试,试卷结构稳中有变、难度合理、科学性强,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


强化试题育人功能,补齐体美劳短板


试卷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搭建了贴近学生实际的考查载体,体现立德树人时代特征,着力补齐体美劳短板,彰显出考试在价值引领和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听力语篇1涉及体育锻炼、工作与休息,语篇2和语篇3讨论饮食习惯。这些语篇及所设置的小题在考查听力理解的同时,关注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倡导树立健康意识。听力语篇5评价电影,语篇10谈论音乐会。阅读理解C篇介绍了魔术师表演的细节以及有关魔术的小技巧,应用文写作涉及选择英文诗歌参赛与朗诵技巧,等等。这些语篇通过在试题情境中融入艺术之美、生活之美、音乐之美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提高审美情趣。听力语篇4谈论家具购买,9谈论房子装修,完形填空讲述自己职业意识的改变,等等。这些语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辛苦和荣耀,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


凸显核心素养要求,深化关键能力考查


本次英语考试通过卷面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阅读理解、应用文写作和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阅读题的分值由2分/小题变为2.5分/小题;完形填空题由20道选择题变为15道,分值由30分变为15分;写作部分去掉了短文改错,作文由一篇应用文变为一篇应用文(15分)和一篇读后续写(25分)。


阅读理解第一节中有9道小题,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阅读理解能力。在语篇的选择上,阅读理解B篇,作者研究和比较新型环保产品和使用过的传统生产产品,寻找哪一种更能减少碳足迹。完形填空讲述了在一次理发中作者开了有关别人工作的玩笑,遭到了激烈的回应后,变得非常尊重他人职业的故事。这些语篇能够启发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思考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这类试题都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材料内容归纳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应用文写作通过设置求助外教对诗歌朗诵比赛提供帮助的真实情境,加强应用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同时涉及学生关于英文诗歌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读后续写在考查阅读的基础之上,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把语言的工具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语篇讲述在汽车抛锚的情况下,墨西哥一家人提供帮助的故事。故事很容易理解,但命题中第二段开头语中的信息词“paper bag”在所给阅读文章中没有出现,却出现在第二段段首,这是一个陷阱,如若学生看一段写一段,不从整体上解读两段的段首句,就会造成严重失分。这样的命题对考生隐性信息的解读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大局观提出了新要求。


强化考查载体功能,引导高中语篇教学


“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英语学科的考查情境主要通过主题语境构建和体现。”本次试题的主题语境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所选语篇大多来自主流外刊,如阅读理解D选自《经济学人》,读后续写的故事选自《纽约时报》,语篇真实、语言地道,所选话题贴近生活。试题中真实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语篇和基于主题意义的探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以引领师生基于主题语境的真实语篇,以问题为导向,共同对语篇意义、语篇发展的脉络和语篇语言的特点进行探究。


(作者系湖北省仙桃市沔州中学英语特级教师 范韶彬)

适应性测试助新高考平稳落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小编推荐

1.高考滑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滑档了怎么办

2.什么是高考提前批 有哪些提前批院校

3.高三下学期还有机会逆袭吗 高考逆袭攻略

4.高考400分-450分左右能上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推荐

5.一个月死里学可以提高多少分 高考快速提分必看攻略

6.高考150天提200分可能吗 如何快速提分

7.高考5个月300分逆袭 快速提分技巧

8.高考学渣100天逆袭攻略 如何快速实现逆袭

相关文章

  • 2021年陕西异地高考政策

    可以异地高考,但需要符合相应条件。2021年陕西首次开放异地高考,允许符合条件的外省来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陕西户籍在陕
  • 湖北高考3+3

    不是,湖北新高考采取“3+1+2”模式,并不是“3+3”模式。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

Copyright 2019-2029 https://www.heibian.com 【黑边网】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