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农学院简介
【概 况】农学院是1994年由原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合并而成,其发展历史可溯源至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学院现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和植物科学系等4个系,1个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和植物与植物科技等5个实验室。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220多人(含农业推广硕士80人),本科生1268人。
【师资条件】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5人。师资队伍中,有教授26人,副高职称23人,具有博士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4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9人(含兼职);留学回国教师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江西省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和江西省主要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6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杰出回国留学人员称号1人、省级名师2人。学院形成了一支梯队健全、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学院现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生物学、园艺学和植物保护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生态学、动物学、遗传学、果树学、蔬菜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草业科学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具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重视本科专业的提升与拓展,现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等3个本科专业,农产品安全与贸易﹑观赏园艺、动植物检疫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园艺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植物保护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
多年来,学院非常重视重点学科和研究平台的建设,现已建成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共4个江西省重点学科,建立了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以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的“农业部双季稻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此外,水稻遗传育种团队荣获江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荣获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最近几年投入仪器设备和教学设施建设经费近千万元,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保障。
【人才培养】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在加强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平台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科院、萍乡、赣州等10多个市县建立了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截至2010年,学院共培养毕业生2万余名,他们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及行政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学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近5年来,全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0多项,其中国际合作课题3项,国家基金委课题25项,国家计委课题1项,科技部课题7项,共获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700余篇,居全校首位。近年来,学院培育出 “淦鑫688”、“淦鑫203”和“五丰优T025”等20余个国家超级稻和常规杂交稻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数百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菲律宾、日本等国的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生素质】学院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先后成立了“花卉协会”、“三农学社”、“昆虫协会”,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等部委的表彰,连续19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单位,学院连续4年获校宣传(写作)先进单位,连续5年获校卫生文明先进单位,并多次获得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培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性就业率连年达94%以上。
咨询电话:0791-3813014
园林与艺术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园林与艺术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40年创办的中正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历经1958年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林学系,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1993年更名为林学院,2002年更名为园林与艺术学院。
【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204人,本科生1400余人。有林学、园林、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中药资源与开发、林产化工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园林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且均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学院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经理学2个二级博士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木遗传育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等7个二级硕士点)和植物学硕士点,同时招收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在职人员攻读的林业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3人(含兼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人,在读博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学院聘请UBC大学教授为学校梅岭学者1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学院设有森林培育、经理统计、森林保护、树木生态、气象、林产化工、园林规划与工程、园林植物、城规建筑、测量、绘画、设计等12个教研室。
【学科结构】学院的植物学和森林经理学为九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森林培育为十五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中之重学科、省级高水平学科和国家林业局十一五重点学科,森林经理学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江西省竹子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园林设计二级资质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有江西农业大学园林设计研究所、植物天然产物与林产化工研究所、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西农业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等4个科研机构。
学院的树木标本室为国际植物标本馆网络成员,国际代码为JXAU,收藏省内外2000余种木本植物的标本;有种类较为齐全的昆虫标本室、林木种子标本室, 建立了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的树木标本园、气象观测站、花卉盆景实训基地、中药资源与开发实训基地、现代林木育苗基地、竹种资源圃等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湛江)、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江西分宜)、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省金乔园林有限公司、赣南树木园、资溪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宜丰官山林场以及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所、赣州市城市园林有限公司和南昌市昌北规划院等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院资料室收藏有专业图书7000余册,专业期刊90余种。
【学术科研】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林业局、教育部等国家级项目40多项,科研经费1800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达920余万元,3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厚竹成功申报为毛竹新品种,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近50部。学院先后与加拿大UBC大学、美国肯塔基州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国内外10余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咨询电话:0791-3828045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学院历史悠久,办学底蕴丰厚,一直是畜牧兽医事业重要力量。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及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成立的“江西农学院兽医系”。历经“江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牧医系”和“江西农业大学牧医系”。1992年成立“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现设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水产养殖系和江西省饲料科学研究所等下属单位。有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80余人,本科生980余人。
【师资条件】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且忠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值得同学们尊重和信任的教师。现有在职教职工95人,其中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44人,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6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6人,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井冈之星培养对象1人,国家现代农业化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江西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首席教授1人,未来之星10人。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30人,正在职攻读博士11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并聘任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院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个学院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学院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和“水产养殖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在1984年批准为江西省的重点专业,在2000年批准为“江西省首批100个品牌专业”之一。“动物科学”在2007年批准为全国“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仅获得2个),“动物医学”是江西省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拥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兽医专业学位硕士,农业推广养殖领域硕士),2005年“畜牧学”和“兽医学”获得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动物生产学”为江西省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为江西省“九五”重点建设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为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 为江西省 “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为江西省第二批示范性建设硕士点。2009年学院与百世腾共同申报的“畜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被江西省学位委员会确立为首批13个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之一。学院教学条件优越,设备先进齐全,设有9个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动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是江西省第一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江西省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动物生产与疾病防控实验中心”为江西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设有江西农业大学畜禽疾病防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兽药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养蜂与蜂产品研究所和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群发性疾病监测和防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学院注意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在若干学科领域或方向上,瞄准国家目标,集聚研究力量,努力争取重大研究成果。积极鼓励源头创新,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同时注重发挥在应用研究上的优势和特色,面向国家和江西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承担重大研究项目,重点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成果,仅2000年至今,共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特别是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2项、三等6项,其他奖6项。发表各类论文1400多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获得专利10余项。“动物科技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于2006年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动物繁殖学”是省级精品课程,“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和“兽医公共卫生学”是校级精品课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有“江西农大种猪场”和“江西农大兽医院”等校内实践基地。在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学校与科研单位、公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设有1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都邀请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来学院做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时也经常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考察、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学院每年推荐一批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有一大批考取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录取率在30%左右。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面广,毕业生一部分在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部分在省内外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及政府机构工作,一部分在“外资”、“独资”和“三资”企业集团工作,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国外留学、进修或劳务输出,一部分自主创业、拥有自己的经济实体。所有学生均享受专业奖学金,此外,学院还有“大北农”、“三仪”等校外相关企业设立的奖学金。
咨询电话:0791-3813504
工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工学院的前身为农机系。1969年,成立于1958年的江西农学院农机系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农机系合并组建新的农机系。为适应学科发展,拓宽专业设置面,1985年农机系更名为农业工程系,1995年和计算机系合并,组建工程技术学院,2000年计算机系分出成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保留并于2002年改名为工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50余人,本专科生2000余人。
【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学院坚持“以‘三个代表’和‘三个面向’为指针,坚持教学科研并进,质量效益并重,充分挖掘潜力,主动适应市场,努力扩大规模,大力弘扬特色,稳步提高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机械电子为主体,以农业工程为特色,其他工学学科同时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建设人才”的办学定位。
【师资条件】学院现有教师67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教师1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教师中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优秀教师1名,江西省劳动模范1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名,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学院注重实验室建设,有机械制造与新技术、电工与电机、电子、自动控制、汽车新技术、拖拉机与农机、农业生物物理、建筑等8个实验室,1个金工实习基地,配有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的车、铣、刨、磨、钻、焊设备;1个汽车驾驶基地,占地40余亩,铺有标准的水泥路面和倒桩场地。教学设备总值822.6万元,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在校外建立了15个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满足教学和实习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科结构】经过40多年的奋斗,学院规模不断壮大,具有学士、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等多层次学位授予体系。现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工程、农村能源及环境建筑工程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工程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所有专业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为江西省“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之一。
【科研成果】长期以来,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书育人,对外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学院被评为全国省柴节煤先进单位、省班主任工作先进单位、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多人次获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省优秀班主任、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省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承担各级教学研究课题5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60余篇,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7项。共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90余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40余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厅级科技成果奖7项,国家专利8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业书籍及教材50余部。
【学生素质】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创造人人争上的学术氛围,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雄厚的师资,良好的条件,科学的管理,为大学生成才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几十年来,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他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正勤奋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近几年,学院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我们正满怀豪情,与时俱进,为办成以农业工程为特色,机械电子为主体,其他工学学科同时发展的工科院系、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
咨询电话:0791-3813291
经济贸易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的前身是1960年江西农学院和1961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设立的农业经济系,并于1984年重新恢复,1994年6月经江西省教委批准成立经济贸易学院。学院2015年发展规划目标是力争获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以上硕士点(含专业学位点),设置10个以上本科专业,在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达到300名,本科生3500名。现有在校研究生167人,本专科生 3080 人。
【学科结构】经济贸易学院现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金融、国际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与计量经济等10个教研室(系)和一个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有农村经济研究所、赣域经济研究与决策咨询中心、移民咨询中心和江西省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农”研究中心等4个科研机构;有江西省高校文科重点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开设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设投资金融方向)、会计学(设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2个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设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与理财2个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9个本科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会计学2个专业是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合作办学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会计学2个国际班。有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政治经济学4个二级硕士点,其中农业经济管理是江西省重点学科、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
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工89人,专职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30人,博士3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高职称教师占51%,高学位教师占81.48%,12人有国外学习经历。一位教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一位教授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四位教授被评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七位教授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
咨询电话: 0791-3828013 3813564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介绍
【办学历史】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在原江西共大总校社科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时50年。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120余人,本科生1200余人。
【师资条件】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正、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8人,学院现设三部四系(即政教部、研究生部、形势政策部、管理系、中文系、法学系、音乐系)、六个中心(即“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江西省边缘法学研究中心”、“农村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法律语言学研究所”)。拥有电子阅览室、专业图书资料室、管理模拟试验室、模拟法庭、音乐厅、舞蹈训练房、钢琴房等较完备的教学教辅设施。
【学科结构】学院现有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管理科学、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法学和音乐表演六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研究生和本科生多层次办学体系。学院将致力于办成文、法、艺、管专业特色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科研成果】建院以来,全院教师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41部、出版专著18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40多篇;全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5项,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省高校社科课题18项。先后获省社科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获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论文评比、讲课评比、教案评比奖项多项。
【学生素质】学院具有严谨的教学风气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使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和熏陶,涌现了一批“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三好学生”、“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大赛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通俗歌曲大赛第三名”、“全省歌舞电视大赛二等奖”、“江西农大世纪杯辩论赛冠军”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地区本部门的业务骨干。
咨询电话:0791-3813536
外语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外国语学院始于英语教研室,最初只限于全校大学英语的教学,1996年开设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于2001年在原有的人文社科系外语教研室和英语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外国语系,并于2007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我院自2010年9月起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现有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816名。此外,外语学院还承担了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等各层次的各类英语和二外教学。
【师资条件】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2人和副教授15人,外籍教师4名,设有英语系和大学英语部和外语视听中心(含1座外语教学广播电台、16间多媒体语言视听室、3套多媒体网络交互式语言教学系统)。建有外语数字化备课系统、外语网络教学系统、外语教学资源库。
【科研成果】全院教师担任过20余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出版专著、撰写论文200余(部)篇,承担了50余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成果奖、省人文社科奖、省优秀教材奖、省级教学竞赛奖、校教学成果奖各一项。在外语视听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果,在省内高校同行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办学特色】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一直紧跟教育部相关要求,致力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改进了教学设备,更新了课程设置,改革了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取得显著进步。
在专业教学方面,通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外国语学院突出了“以培养外语通识人才”为特点的办学思路。在此思路的基础上,外国语学院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安排,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二是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互补;三是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结合;四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合;五是专业培养与通识教育相协调。
【学生素质】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校学生英语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自2008年,我院英语专业同学在全国专业四级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率均达85%左右,超出全国平均通过率20多个百分点,2010年我院学生再创新高,超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25个百分点。在全国、全省和学校举办的各类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奖。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前景广阔。我院连续四年被评为“江西农业大学就业先进单位”。
咨询电话:0791-3813327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6年创办的农畜产品加工专业,现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轻化工程(食品添加剂方向)三个本科专业,有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工程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4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3人,有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计划“未来之星”2人。
【办学规模】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61人,本科生686人,自办学以来,共培养毕业生1200余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强,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升学率为92%、17%。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有考取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以及食品行业及相关企业从业人员等。多数毕业生业已成为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和食品相关企业生产技术骨干及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
【办学条件】拥有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实验室,设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江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教学设备价值460余万元。另有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厂占地1000平方米,有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生产线,拥有固定资产200余万元。在承担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和专业劳动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生产市场畅销酸牛奶、乳酸奶饮料和肉制品等。
科研成果 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已形成一支由省级学科带头人为领队、专业领域宽、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成果显著、办学特色明显,团结敬业的教学研究型团队。“十一五”期间学院科技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8项,研究经费500余万元。各类项目中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三等奖7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科研成果转让1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4项,省科技厅项目9项,省教育厅项目4项;承担企业横向项目5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200余万元。
教学研究多门课程获校级CAI课件立项资助,建设了《畜产品加工学》、《食品微生物学》和《果蔬加工学》等校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校级教学研究招标项目2项。
科技服务办学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协议十余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数十项,扶持了一批食品工业企业,其中江西青梅果酒业有限公司、江西高山青草奶业公司、吉安三健乳业公司、广西灵山水牛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学术交流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Charles Sturt大学和美国Longston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学院参观、考察或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同时选派多人次出国考察和学术访问,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咨询电话:0791-3828420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我校于1993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创办生物技术专业,招收三年制专科生,1998年开始招收四年制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并于1999年组建成立生物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建立“2+2”联合培养办学模式。自招生以来,培养各类毕业生1492人。学院已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821人,硕士研究生64人。
【师资条件】学院有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46人。其中具有正副教授职称13人,高级工程师与高级实验师4人,外聘兼职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硕士生导师12人(含兼职导师)。学院拥有4000 m2的实验室和2000m2的现代化教学实训基地,仪器设备达492台件,设备总资产90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151台件,为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学科结构】学院设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制药工程4个本科专业以及微生物学硕士点和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其中生物工程专业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高等院校本科品牌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微生物学科为江西省“十五”和“十-五”重点学科,“微生物学”课程为校、省两级精品课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成果】十一五以来,由学院科技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厅级项目23项,横向项目9项,校基金项目18项。各类项目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三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重大科研成果转让3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科学管理】学院在教学管理、科研、学生工作等各方面成绩显著:分别在1996至2000年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西农业大学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0至2003年,微生物教研室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三育人”先进集体;2004至2006连续三年被评为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获得2005、2006、2007、2008年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曾获江西省五四红旗团总支、江西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及省三下乡先进服务营队等荣誉。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比赛中,连续三年获得多个奖项。
咨询电话 0791—3813460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1997年,全院目前有在校硕士研究生86人,本科生1030人。
【师资条件】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科研条件,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0人,讲师26人,对外聘请的客座和兼职教授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硕士学位者25人。学院以学科群组建了4个教研室(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实验室(院中心实验室、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实验室)以及图书资料室。同时,还设立了江西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景观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结构】学院拥有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包括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旅游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6个本科专业,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土壤学、植物营养、环境科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各学科发展优势突出、专业结构合理、技术性强和就业面广,在硕士点和学科建设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和专业优势,包括:
一个江西省示范硕士点:土壤学硕士点
两个江西省重点学科:土地资源管理、土壤学
三个江西省品牌专业: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
【科研成果】学院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方案,扩大对外交流,先后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外籍老师来院讲学和进行科研协作。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省厅级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共56项,已完成科研项目36项,通过省级鉴定项目2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6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学生素质】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管理,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形成了优良的学风、院风。本科教育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模式,采取学分制教学管理。学院坚持强化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拓宽专业方向、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开阔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学院依靠学生社团为载体,积极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实践经验。目前,学院共有“绿源协会”、“爱心社”、“外文学社”、“荆藜文学社”、“新月读书社”、“职业发展协会”等8个学生社团,各社团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在中央及省部级各大媒体上均有宣传报道,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表彰。我院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以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良好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咨询电话:0791-3813884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1993年成立计算机系,2000年成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 1165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60余人。
【师资条件】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总数51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讲师24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的教师31人。学院具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网络综合布线、微机原理、嵌入式等12个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等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此外,学院在北京、广东、深圳等地建立了多个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基地。
【学科结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计算机软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硬件和电子商务四个教研室。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络工程4个本科专业,与澳大利亚New Castle大学合作,招收IT专业国际合作班,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之一;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具有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
【科研成果】学院教师治学严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7项;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与计算机应用开发工作,目前,在研项目有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近10余项,承担的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有5项,为加强研究生培养,我院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建设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办学优势】学院广泛联系社会,热心为社会服务,面向社会设有多个计算机考试点和培训基地,江西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在我院设立的江西省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辅导培训基地及考试报名点,我院与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福州博阳教育集团、广州泰泓电源有限公司、深圳市科瑞普光电有限公司、上海易可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素质】该院毕业生就业去向好,就业率达百分之百。通过对用人单位使用毕业生的情况调查,用人单位对该院的学生评价高,一致认为毕业生思想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工作中能吃苦耐劳,有较好的协作精神,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能够独立承担技术工作。因此,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咨询电话:0791-3813840
理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 理学院是由原基础课部更名而成,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学院自2002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607人,研究生38人。
【师资条件】全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正、副高职称32人,中级职称50人。教师中有硕导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39人。
【教学条件】学院拥有化学楼、数理实验楼各1栋,教学实验室26间,面积达7600㎡,装备有800余万元的各类教学设备。其中,化学实验中心为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结构】学院下设化学系、数学系、生化系和物理系4个教学单位,应用化学和应用数学2个研究所(室)。学院现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2个教学平台,设有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本科专业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
【科研成果】学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各类奖项15个,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11篇,EI2篇,被CA源文索摘录15篇,国家核心期刊80余篇。
咨询电话:0791-3828064
软件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我校软件学院是2003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办,办学层次为二本。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要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我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目前在北京与IT企业合作建立了软件专业实习基地,现正准备在IT业发展的其它地方发展软件专业实习基地。学院在全国近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招收学生,现有在校学生一千九百余人。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英语(复合型专业),在软件工程专业框架下开设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等四个专业方向。
2008年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我省和我校重点建设专业。
【办学思路】软件学院坚持锐意进取、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以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为特色。按照企业和行业领域需求确定培养方向,根据产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系统地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学生开展软件设计方法、开发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等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其具有软件系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获得应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全面的人文社科、外语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使学院成为高素质、创造性软件人才培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基地。重点培养规范的计算机高级程序员、IT系统分析员及设计开发人员、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等应用型和工程型软件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信息产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
【办学特色】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革软件学院的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学院形成了如下六大办学特色:
1.校企合作办学
软件学院集江西农业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软件企业高层次人才多、研究与开发项目多、软件开发能力强等优势于一体,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建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软件企业)共同合作,联合培养优秀软件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是江西省唯一与科研院所、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学校。校企合作办学,集江西农业大学与IT企业优势于一体,不但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使学生在校企两种文化氛围中学习,创造了培养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良好环境;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对软件工程的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等四个方向的学生实行“3+1”人才培模式。
2.具有“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根据“3+1”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两支教学队伍,一支是学校本身的教师队伍,另一支是科研院所、软件企业研究员、工程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教授4人,兼职教授4人,荣誉教授(院士)1人;副教授18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学位教师22人;
合作办学的软件企业共有工程型教师:研究员(教授级)2人,副研究员3人,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16人。
3.实践教学特色明显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之外,增加了暑期专业实训,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等四个方向的学生第四学年全年在专业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强化实训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方向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在高年级阶段针对各方向的需要和特点以选修方式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从而使得学生毕业时具备“厚基础、一专多能”等特点和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软件工程(+英语)专业第四年学院聘请软件开发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实训,实训教学内容紧扣主流技术或新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全部推荐到中大型软件企业相应岗位进行实战训练,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有与人才市场零距离的专业实习基地
软件学院在北京IT产业发达地区建立软件专业实习基地。北京专业实习基地位于中关村附近,周边有中关村软件园、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上地软件园,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等,IT公司林立。
实习基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场所,基地聘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含高工)为学生授课;有较多的软件开发项目给学生做案例教学及软件项目开发实践训练;有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的信息以指导毕业生就业。因此,软件学院的实习基地不但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供学生享用。
5.良好的就业服务机制
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采取多渠道、灵活的就业服务机制,推荐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实训、试就业、就业一条龙的就业服务体系。也就是通过专业实训,对专业技术掌握较好的毕业生能顺利地通过IT公司的面试,到该公司进行岗位实习(试就业)毕业后留下就业;对不能顺利通过面试的毕业生,实训基地根据毕业生个人存在的不足,再次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然后再推荐。因此,基地本着培训、推荐、再培训、再推荐的做法,使大多数愿意从事软件开发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实习岗位,从而实现理想的就业。
6、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IT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学科融合的趋势,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非常缺乏,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软件工程(+英语)专业实现了把IT技术和英语学科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具有英语学科背景的软件专业人才,又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既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就业机会,学生既能在IT领域就业又能从事英语专业的岗位。
咨询电话:0791-3813933、3828084
职业师范(技术)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职业师范(技术)学院是隶属于江西农业大学的一所从事职业师范、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二级学院。早在1983年,为解决江西农村职教师资紧缺问题,在江西农业大学各系开设了师资班,以此为基础于1991年3月成立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系,1992年9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1999年4月,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成立了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同时,于1994年2月经江西省教委批准成立的“江西省农村职教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和于200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挂靠在职业师范(技术)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40人,专科生980人,研究生20余人。
【办学条件】学院依托全校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拥有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6%。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设置专业,先后开设了农艺教育、园艺教育、畜禽生产教育、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教育、会计学师资、机械设计与制造师资等8个师范类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等20个高职专业。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畜禽生产教育、文秘教育3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园林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电脑艺术设计等12个高职专业。
【学生素质】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多人次获得“全国优秀三好学生”,多人次获“江西省优秀三好学生”称号及在“全省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奖;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多人次在“全省电子大赛”中获奖;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一次通过率为百分之九十以上。
咨询电话:0791-3813472

相近院校推荐

最新高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