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三考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想保证高考的考场作文出彩,从内容上和方法上准备考场作文,才能应对有余,从容得高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作文怎样写可以赢高分,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作文怎样写出彩
一、与时代同呼吸
想要真正地写好高考作文,必须做一个和时代共呼吸的人。关注现实人生,以文字展现时代精神,这是写好作文,一个起码的要求。
举个例子来说,20__年是党的百年生日,备考的过程当中,有些老师说,如此热点的问题,不会出现在考题当中,但是大多数的老师却坚持认为,这样的事情一定不会被回避的。
结果考卷生动地证明,这样的热点问题确实不会被回避,而且在有些考卷当中就有生动地体现。
如全国甲卷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立于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优秀的文艺作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给予青年榜样的力量。还有天津高考卷的“纪念日”,同样引领考生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极具现实意义。
面对这样的考题,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出彩,就必须真正做到,感受时代风云,把自己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有情怀的青年。
二、贯通古今,加强文化浸润
一篇作文当中有时代精神,也要体现文化的传承。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我们所选取的内容,还是古今结合比较好。
好的作文,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又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读全国一卷“射箭的启示”,试题便是选取中国古代的材料,以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具有时代价值的观念。基础要扎实,目标要清楚,方向要明确。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要贯通古今,读得懂文言文,又要能把它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如此才能够产生出好的行文立意。
三、在生活中总结哲理
想让自己的考场作文出彩,功夫都是在考场之外。其实无论是取自于古代还是取自于现代当代,作文的材料本质上都是来源于生活。
但是这个生活不是没有提炼的粗糙生活的本身,不是局限于生活的表面,要去体会,要善于总结生活表象之下涌动的哲理。
举例子来说吧,新高考一卷的“体育之研究”,那可不仅仅是关于体育,而是讲体育和强弱的辩证关系,既可以是身体的强弱,更是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强弱转化。由此出发,认识到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这个结论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有没有,比这更深远的?
我想作为一个成熟的考生,一定会走得更远。
再举一个例子,浙江卷的材料是围绕“得与失”,提出了三个相关的论点,这都是对结果不同的三种态度,问大家的“体验和思考”,而写作的姿态,应该是对结果的感悟。
像这样的文章,你想把它写好,不能脱离生活,不能局限于生活,务必超越与生活进行提炼和总结。
四、作文的技巧不能忽视
大家看我回答的前3点,基本上没有讲作文的技巧,这并不代表作文技巧不重要。
这种排序其实体现的我对写好作文的理解,作文首先是要解决思想的问题,行文的结构以及修辞的方法,它是第2位的。
甚至在我们中国古人的写文章的经验总结里面,恰恰强调的是内容的来源,对技术方面的东西,也并没有过分的强调。
而我们当下对于作文出彩的探讨,很多时候是只琢磨从技术上解决问题,而对于主题和内容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个,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如何写出高考好作文
第一,认知要清晰,考生要明白高考作文是一场思维能力、建构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合体展示。高考作文涉及多种能力的考查:文章该写什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文章该怎么写——考查考生的建构能力;文章写得怎样——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高考作文考查的是思维能力、建构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水平,而不仅仅文笔优美就够了。
高考作文题目的设计隐含了命题人的诸多考查意图,考场作文不同于在自由状态下的随性而作——可以写自己最想写的题材、最有感触的体会,考生需要与命题人的思维对接,明白命题人的意图,才能准确下笔。
第二,审题要仔细,要审出明确的任务和潜藏的任务,一个都不能少。材料中引导语给出的明确任务,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作文中必须完成。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有一些任务隐藏在材料中,需要考生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才能发现。能否发现这些隐藏在材料中的任务,正是考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地方。
例如20__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文体要求是写演讲稿。考生如果在主题和文体要求之外,能细心地发现这段材料对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行为和现象的叙述竟然占了整篇文字的近七成,进而想到文章除了要正向分析“热爱劳动”的理由、提出“从我做起”的举措之外,还需要对错误现象加以批驳,那么,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个写“驳论”的想法,就是对隐藏任务的发现。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写出的文章,必然更受阅卷老师青睐。第三,构思要精巧,既要考虑文章的整体布局,又要考虑具体的局部安排。很多语文教师对于写作能力和审题能力的训练比较重视,但对于建构能力的培养却经常忽视。其实,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时,都应该在内容建构上多下功夫。面对作文题目,考生从材料、引导语以及要求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谁主谁次?中心是什么?材料背景如何?身份要求是怎样的?如何巧妙地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这些问题处理得好,文章才会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衔接流畅;处理得不好,就会含糊不清,就像某些刚下厨的新手,只管把食材都放入锅中,不论数量配比,不管顺序先后,最后得到一锅“大杂烩”。建构文章最重要的是建构整体框架,明确主体内容。有些作文题目,材料众多且类型复杂,引导语的要求也不少,这时就更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容易写得杂乱无章。整体框架建构好了,主体内容明确了,就可以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把其他任务逐一安排下去。有些任务要求,比如文体要求、作者身份设定等,按要求做即可,不必大费周章。第四,写作要生动,以准确清晰、富有魅力的语言把心中的构思表达出来。
下笔行文也有技巧,不仅要写得准确,还要写得有文采,特别是标题、开头、段首、结尾这几个重要的地方,要力争写得出彩、能吸引人。
高考作文写作的指导
立意要“简洁”
如果材料是故事,就要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主要事件,总结道理得出写作主题。如20__年作文题就应该抓住油漆工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顺手补了船的漏洞并且完全没有想到回报这一核心事件来立意。如果给的材料大而宽泛如“中国崛起”,就要化大为小,由浅入深写出自己的“见闻”、“思感”。考场作文立意不要刻意追求深刻、新颖。
观点要“简洁”
立意确定后,就要提炼出简洁有力、入木三分的观点。然后动笔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奔结果。要做到这一点,平时要多读点名言警句,吟诵涵咏中提升哲思素养。
语言要“简洁”
有了明确的观点如果表述不精炼,也只能写出词不达意、言不及义的凑字数的文章。汉语的凝练简洁形象之美在古文名篇佳作中体现充分。想抓住阅卷人的注意力,增强语言感染力,不妨锻炼自己写“四六整句,三五七散句”的能力。长短句、整散句、问句、陈述句……交错结合,语言自然灵动有韵味。
结构要“简洁”
文章的结构(尤其是议论文)建议采用麦肯锡的金字塔模式。塔尖是文章核心观点;其下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以明确的因果关系解释支持核心观点;分论点之下是具体的论据。论据是句子的写作;分论点的论证是段落写作;分论点论证核心观点就完成了文章的写作。加强段落写作训练可以提高高考作文备考的有效性。
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
1、设问法
所谓设问法,就是针对所写内容使用一两个设问句,以引起下文。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两段介绍了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不务正业的留学生活后,就运用了一个设问句独立成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在仙台的所见所闻。又如,一位同学在写一题为《我看“家教”》的议论文时,先列举了种种家教的情形,然后笔锋一转,运用两个设问句来引起下文:“家教真的有那么“神”吗?如果没有家教,我们就真的考不上高中,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了吗?”接下来,文章很自然地就列举了那些没有家教经历照样考取重点高中、考上理想大学,甚至有很大成就的人的事例,从而得出结论,家教不是万能的,没有家教照样可以成才。
2、增加事例法
考场作文一般都有字数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可以采用增加事例的方法来扩展容量,丰富内容。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共叙述了七件事,来表现阿长的性格和她对“我”的关爱。写议论文,增加事例可使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当然还需要讲道理),如果先举的是一个正面的事例,接下来就可以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反之亦然;写记叙文,增加事例可以多方面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如《杨修之死》一文,为了表现主人公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就一连列举了六个事例;写说明文,增加事例可以使说明的对象更清晰、更具体,同学们不妨看看《中国石拱桥》,即是如此。
3、排比段法
有的同学,在作文快要完工的时候,才发现字数不够,此时仍有补救的方法。如果是议论文或散文,增加一个排比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近年的中考作文大多体裁不限,如果是剧本,可以再增加一场戏或一幕戏)。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选文《理想的阶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它的排比段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如果让我们再增加一段的话,我们可以写一段“理想的阶梯,属于与时俱进的人……”
4、插叙法
在叙述主要事件(也叫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把“另一件事”叙述完之后,再接着写主要事件,这种方法就是插叙法。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此法生发文章内容。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在叙述父母逼“我”去同学万芳家要回羚羊木雕的过程中,不惜花占全文三分之一的幅插叙,交代“我”之所以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的原因——“我”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把刚买的新运动裤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万芳为了不让“我”回家挨骂,就把她的新运动裤换给了“我”,以至于她自己回家受到妈妈的惩罚。这段插叙交代了“我”送羚羊木雕的原因,对中心事件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文章内容自然也就充实了。
5、生发议论抒情法
不少同学写作有一个通病,即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议论和抒情。一件事记叙后,你总得有一个态度、感受或评价吧,把它们写出来就是议论,它是记叙的深入和升华。针对某个景物或某人的品德风格抒发内心的感受,则是抒情,它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在叙述韩麦尔先生给“我们”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议论:“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段深情的议论,就生动地表现了“我”对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感受和评价。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无病呻吟,而是饱含着“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是主题思想的升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绝对的,同学们在写作中要灵活运用。
Copyright 2019-2029 https://www.heibian.com 【黑边网】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